您现在的位置 >> 首页 >> 科研信息 >> 最新科研进展

科研信息

最新科研进展

2011年灾害性天气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重要进展及成果

      1. 冬季典型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大尺度气候背景分析:

      对近年来的冬季极端天气,如暴雪和低温等进行了研究。除了对2009年初冬北京早雪作了分析外,还对华北(晋冀)一次破纪录的暴雪进行了研究。揭示出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,暴雪的状况仍未见减少。2009年11月10-12日,一次强冷空气活动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雨雪降温天气,部分地区出现罕见暴雪。河北、山西、河南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60年一遇的标准,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。石家庄城区过程降水量达到93.5mm,受灾人口百万,死亡38人,高速公路封闭。初冬季节,为何华北地区遭遇罕见暴雪,天气形势有着怎样的背景,雪量之大,堪比暴雨,大量水汽来自何处?冬季如此强的降雪是否存在着中尺度系统?为此,对该类罕见暴雪作了深入探讨。已揭示大气环流经向发展明显,欧亚大陆为一槽一脊型,欧洲西部为脊控制,西伯利亚中东部处于宽广槽区,我国位于槽底的偏西气流前,一股股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,带来大范围的雨雪。地面上,蒙古国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上有“扰动”(即倒槽)存在,并且在倒槽中一度出现了中尺度低压。而这一阶段南支槽的活跃,是水汽的重要来源之一。该次罕见的暴雪,是多种尺度系统形成的有利条件下,共同激发的。表明了冬季极端天气的存在,其影响仍不可低估。

 

      2. 夏季典型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大尺度气候背景分析:

      近年来夏季灾害天气频发。在气候增暖的同时,夏季极端天气气候并未消减,更未销声匿迹。2010年后,一改“梅雨锋区”在淮河流域十年长期徘徊的局面,又回到了长江流域。这是否反映了年代际变化的信息,可能尚需再作观察。2010年6-7月引发了长江流域,尤其是湘赣浙地区的大洪水值得关注。且沿梅雨锋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,并向东移至东海、黄海等海域,为多年所少见。研究表明,仅管强度比冬季弱,但冷空气仍较活跃,具一定的斜压性。在对流层中层有短波槽向东移动,与低层涡旋东移出海有密切相关。涡度收支的计算表明:低层水平切变线上的辐合对中尺度涡旋涡度制造和维持有重要贡献。尽管,梅雨期贝加尔湖的平均槽已被高压脊所取代,环流形势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“错位”呈现了异常,即“非典型”的状况,但是这并未影响灾害的产生。只要冷暖空气交汇的有利条件存在,则仍有可能使一系列的中尺度涡旋发生,甚至是引发持续性的强降水。又,联系到2011年初夏我国旱涝急转的形势及影响系统的突变,前期冷空气活跃,暖空气“不力”,6月3日,西南气流增强北推,引发多场持续强降水,导致严重洪涝。可以认为,对夏季极端天气气候规律性的研究仍显不够,尤其是它们与“增暖”的复杂关系更需继续作深入探讨。